“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黄沙百战穿金甲恒富配资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”
这首诗,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一。提到“楼兰”这两个字,似乎它一直都是历代诗人心中的神秘敌人,许多诗句都提到了它。
楼兰,这个位于西域的古老小国,第一次出现在中原王朝的历史视野中,是在汉武帝的时期。张骞出使西域,带回了一个让汉朝人大开眼界的消息:在匈奴之外,还有这样一个广袤而多彩的世界。而楼兰,作为一个位于西域的国家,也在那个时候,正式进入了汉朝的视野。
实际上,汉朝首次攻破楼兰的历史背景,发生在汉武帝时代。当时,赵破奴,曾跟随霍去病,凭借勇武封侯,他率领700骑兵,成功攻占了楼兰,轻松突破了这个远离汉朝的西域小国。
那么,汉武帝为何要攻打楼兰呢?赵破奴为何能如此轻松地击败一个位于遥远西域的小国?
匈奴在漠北之战之后被击退,汉朝边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,汉朝也因霍去病的去世以及战马不足,暂停了对匈奴的攻击。这样一来,汉朝和匈奴之间,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停战期。
然而,西域的争夺并未停歇。匈奴虽然撤退,但它们在西域的影响力依然强大,许多西域国家或依附匈奴,或定期向匈奴上贡。
展开剩余85%张骞从西域归来后,汉朝的目光转向了这个地区,随着霍去病突破河西走廊,汉朝使者频频出入西域,借此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。然而,匈奴人并不甘心坐视,派出使者劝阻西域各国与汉朝接触,甚至派兵拦截汉朝的使者。
汉武帝曾派出数万骑兵再次征讨匈奴,但匈奴一见汉朝大军便迅速撤退,导致公孙贺与赵破奴两位将领带队出塞几千里,却连匈奴的影子都未曾见到,无功而返。
西域的一些小国恒富配资,在汉朝与匈奴之间摇摆不定,有的希望在两者之间获利,有的则充当了夹缝中的“中间人”,试图在汉朝和匈奴之间找到自己的出路。
然而,由于汉朝派遣西域使者的数量庞大,难免有些使者失职。有些使者对西域的国王横加威胁,要求他们提供补给和财富;而有的使者更是私吞了汉朝赏赐西域的财物,倒卖给商人。时间一长,一些西域国家开始对汉朝产生怨恨,逐渐向匈奴靠拢,并且拒绝给汉朝使者提供补给,甚至有时攻击使者。
其中,楼兰就是这样一个国家。
楼兰,位于河西走廊的边缘,塔里木河与孔雀河的交汇处,是汉朝使者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,这个地理位置使楼兰的战略地位尤为重要。在军事上,这被称为“兵家必争之地”。
所有前往西域的汉朝使者,无论走哪条路线,都必须经过楼兰。这让楼兰肩负起了重要的接待与补给任务,但由于楼兰国土资源贫乏,根本无法满足汉朝使者的需求。
而且,几乎所有往返西域的汉朝使者都需要经过楼兰,导致楼兰成为了许多使者不当行为的受害者。
在此期间,匈奴也在不断施压楼兰,使得楼兰与匈奴的关系愈加密切,甚至开始拦截和攻击汉朝使者。
汉朝使者纷纷向汉武帝报告,楼兰的行为令人愤慨,而其他西域小国也纷纷表现出不服从的态度。
于是,汉武帝决定出兵西域,而楼兰,成为了第一个承受汉朝怒火的国家。
汉武帝出兵的目标十分明确:恒富配资
首先,楼兰作为连接河西走廊与西域的战略咽喉,必须由汉朝掌控,不能让其脱离汉朝的影响,更不能倒向匈奴;
其次,汉朝此举也是为了震慑西域诸国,让他们意识到汉朝即使距离遥远,也能够迅速出兵应对挑战。
楼兰,成为了第一个受到汉朝严厉打击的西域国家。
此时,汉朝使者王恢告诉汉武帝,虽然楼兰有一些城池,但国力十分弱小,攻破楼兰对于汉军来说毫无难度。
根据《汉书·西域传》中的记载,楼兰的国力相当薄弱。它距离汉朝的长安约6100里,离阳关大约1600里。楼兰国总人口大约有14100人,兵力仅为2912人。与大汉的庞大军队相比,这样的小国几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。
在这种情况下,汉朝并不需要担心能否攻克楼兰,而是要思考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快速击败它。
汉武帝并没有轻敌,而是精心挑选了一个非常合适的将领——赵破奴。
赵破奴,曾在匈奴长大,熟悉西域的地形与情况。回归汉朝后,他在霍去病麾下任职,战功显赫。霍去病去世后,赵破奴因战功被封为“从骠侯”,虽然一度因失误失去了封号,但依然是汉武帝最信任的将领之一。
赵破奴熟悉河西走廊的地理,特别是在霍去病攻克匈奴之后,赵破奴曾多次参与与匈奴的战斗,深知西域的复杂形势。
因此,他成为了攻打楼兰的最佳人选。汉武帝为赵破奴配置了充足的兵力,包括数万步兵和由匈奴降兵组成的骑兵。这支队伍的兵力甚至超过了楼兰的总人口。
赵破奴没有等待大军缓慢开进,而是选择了一个极为迅捷的策略——率领700轻骑兵迅速突袭楼兰,一举俘获了楼兰王。
这次战役,也是楼兰首次遭到中原王朝军队的全面攻占。
然而,赵破奴的战斗并未结束。在攻占楼兰之后,他没有停留,而是继续闪电般攻占了邻近的姑师等西域国家,并成功震慑了大宛和乌孙等强国。
虽然这些国家的规模远超楼兰,但汉朝的军威却使他们不敢反抗。赵破奴成功地为汉朝树立了威信,最终没有与这些国家发生冲突,而是顺利返回。
汉武帝随即在酒泉建立了望台和碉堡,强化了对西域的控制,楼兰也被迫向汉朝屈服,开始定期向汉朝进贡。然而,由于地理距离的遥远,汉朝虽可以偶尔出兵,却无法时刻控制楼兰。于是,汉武帝让楼兰王返回,并且要求他继续治理国家,但必须对汉朝保持臣服。
楼兰王在两难的境地中,为了保全自己的国家,决定将一名儿子送到汉朝做质子,另一名儿子送往匈奴,以求在汉朝和匈奴之间维持平衡。
然而,这样的两面讨好终究未能使楼兰幸免于难。最终,楼兰因两面投机而再度激怒汉朝,汉武帝决定再度出兵攻打楼兰,楼兰王最终被捕,带回长安。
在汉武帝面前,楼兰王感慨道:“小国在大国间,不两属无以自安。”这句经典的话,成为了小国在大国之间艰难生存的真实写照。
汉朝与西域、匈奴的斗争恒富配资,正如一场持久战,直到东汉时期,这段历史才逐渐进入尾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