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盛证券
“、英特尔世纪联手,Arm 和 AMD 腹背受敌。”
作者丨杨依婷
编辑丨包永刚
当地时间9月18日,科技巨头英伟达宣布以每股23.28美元的价格,收购普通股,总投资额高达50亿美元。交易完成后,英伟达可能持有英特尔4%及以上的股份,成为英特尔的重要股东之一。
此外,英伟达官网还披露了一项重要的合作协议。双方将共同开发多代定制的数据中心和PC产品,以加速落地大规模、企业和消费者市场的应用和工作负载。
根据协议内容,在数据中心领域,英特尔将为英伟达定制x86处理器,这些处理器将被集成至英伟达的AI基础设施平台,并被推向市场;而在个人计算领域,英特尔则会推出集成了英伟达RTX GPU芯粒的x86 SoC,用于需要先进CPU与GPU集成解决方案的各类PC产品。
英伟达在声明中强调,“双方将通过英伟达NVLink实现架构无缝互连,同时结合英伟达在AI和加速计算领域的优势,以及英特尔的CPU技术与x86生态,向客户提供解决方案。”
消息公布后,英特尔股价在盘前交易中一度猛涨超30%,收盘时涨幅达22.77%,报收30.57美元。英伟达股价也上涨3.49%
与此同时,AMD和Arm则股价下跌,AMD股价一度大跌超5%,后反弹收跌0.8%。Arm一度大跌7%,最终收跌4.5%。
芯片行业资深人士郑义分析道,英伟达和英特尔的目前在技术上所能想到的协同点,并不太会震动彼此的消费者,而在服务器端则是巨震,甚至震动了Arm和AMD的根基。
具体来说,x86 RTX SoC将直接与AMD的APU形成竞争。考虑到英特尔在PC和笔记本CPU市场约79%的市场份额和英伟达在图形GPU市场约92%的市场份额,“两者结合将对AMD在集成显卡领域的优势形成威胁。”
同时,郑义还补充道,对于AMD来说,还会在服务器产品方面会受到一些影响。AMD的超算主机依赖的Infinity Fabric在与英伟达的NVLink相比时,显得有些逊色,尤其是在连接速度和数据一致性方面。此外,AMD主导的标准生态(如UALink、UCle、CXL)也将与NV-INTC私有协议联盟泾渭分明,甚至可能失去在这些标准化项目中的主导位置。
01
当英特尔CPU遇上NVLink,英伟达自研的Grace会被放弃吗?
从协议内容来看,此次合作的关键在于NVLink技术的深度整合。那么,将CPU与NVLink整合的必要性有多大?又将带来哪些挑战?欢迎添加作者微信EATINGNTAE进行讨论。
“英特尔的CPU和NVLink整合后的产品业务规模潜力具有不确定性。”接近英特尔的王顺表示。从事芯片行业的孙晨也认为,“对于IP互换深层开发的预期过于理想了,目前还无法预知会面临什么致命的问题。”
王顺指出,英特尔与英伟达合作之后可以做统一内存,但这需要从操作系统到应用软件的全面配合。“X86开放的软件生态要支持这样的变化需要较长时间,但也不排除技术实力强的企业会开发私有化的方案。”
从应用角度看,统一内存对于AI,尤其是模型训练非常友好。因此,王顺认为,从AI的发展需求来看,业界有足够的动力去改造上层的操作系统和软件。
值得注意的是,英伟达自身也正在开发基于Arm架构的Grace CPU,并深度集成了NVLink。王顺认为,“客观上,英特尔CPU + NVLink的组合会成为Grace的竞争者。”
长期以来,英伟达的GPU在AI和高性能计算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,但CPU市场一直是其软肋。服务器GPU需要与CPU协同工作,而传统的x86 CPU市场几乎被英特尔和AMD垄断。为了打破这种依赖,并为AI时代的计算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,英伟达推出了自己的首款数据中心CPU——Grace。
Grace是一款基于Arm架构的CPU,它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与英伟达的GPU深度集成,其最大的技术亮点在于利用NVLink技术,实现了CPU和GPU之间超高带宽、超低延迟的直接互连,并支持统一内存,从而大幅提升AI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效率。
然而,孙晨告诉雷峰网,Grace CPU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对GPU语义的打通,而非其独立性能的优越性。他坦言,“Grace在英伟达内部其实一直饱受争议,DGX内部的Grace只是一个主机控制的附属角色。”
王顺也表示,“Grace所依赖的Arm架构在服务器应用软件生态上尚未完善。”相比之下,x86架构在数据中心和企业市场拥有数十年的积累,软件、驱动、工具链都非常完善。
“可以想象,如果DGX服务器实现了与x86至强处理器的直接连接(C2C),它将能扩展的用户群体会远远超过现在基于Arm Grace的系统。因为Grace CPU更多是作为DGX服务器(运行CUDA的环境)的一部分存在,而不是有自己独立的用户生态。”孙晨补充道。
此外,技术方面,孙晨也表示,通过NVLink技术,英伟达和英特尔可以实现GPU与x86处理器之间的直接连接,这样就能绕开传统PCIe连接带来的限制,避免性能下降和数据一致性问题。双方的技术合作主要集中在输入输出(I/O)和互联层面,而非更底层的处理器指令集。通过这种方式,英伟达和英特尔能够共同优化内存访问结构,例如统一的内存池、缓存和寄存器,从而提升系统效率,尤其在英伟达的DGX系统中,可以实现更好的性能和更高效的计算。
尽管合作前景广阔百盛证券,但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,双方的合作协议中并未明确提及英特尔的代工业务。这让人们开始思考:面对持续亏损的代工困境,英特尔的未来该如何自救?
02
50亿美元之外:英特尔代工困境依然严峻
19日凌晨的新闻发布会上,当英伟达CEO黄仁勋被问及是否会选择英特尔作为代工厂时,他谨慎地回应:“我们一直在评估英特尔的制造技术。”对于英伟达和英特尔合作的CPU将采用何种制程,双方均未正面回答,只表示将在产品准备好后公布更多细节。
英伟达的这笔投资,让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在英特尔的代工业务上。
2021年,面对先进制程上的落后和市场份额的持续下滑,时任英特尔CEO的帕特·基辛格(Pat Gelsinger)在2021年做出了一个艰难而重大的决定——IDM 2.0战略,同时设定了“四年五个制程节点”目标,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“赶超战”。
然而,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很骨感。财报数据显示,2023年,英特尔代工部门亏损高达70亿美元,这一数字在2024年更是扩大到134亿美元,占公司整体亏损的71%。尽管英特尔在先进制程技术上屡次取得突破,但核心问题依然是难以吸引重量级的外部客户。
为了扭转局面,英特尔曾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。2024年,基辛格宣布将芯片制造业务拆分为独立的子公司——英特尔代工(Intel Foundry),并暂停了在波兰和德国的项目,将资源重点投入美国本土工厂。
2025年,英特尔新任CEO陈立武上任后,更是实施了大规模裁员,计划年底前将员工总数从约10.98万人削减至7.5万人。陈立武表示:“这些是必要且艰难的决策,旨在简化组织结构,把更多资源投入AI和晶圆代工等未来增长领域。”公司还承诺,将以更严格的财务纪律管理代工业务,确保未来的投资与客户订单直接挂钩,并将18A制程的大规模量产作为首要任务。
尽管如此,代工业务的复苏仍遥遥无期。2025年第二季度,英特尔代工业务营收44亿美元,同比微增3%,但其中大部分收入依然来自英特尔自身的内部订单。
分析师杨舒表示,“英伟达和英特尔的合作仅限于设计,协议中并未明确涉及代工业务,预计这项投资对英特尔的代工业务帮助有限。”
接近英特尔的王顺也表示,“如果英特尔和英伟达的合作能深入到代工领域,那无疑将为英特尔带来更大的利好。”
如今,这笔投资更多被解读为一项战略合作,而非代工订单的承诺。那么,此次合作的核心价值到底体现在何处?欢迎添加作者微信EATINGNTAE进一步讨论。
03
二十年恩怨,没有永远的敌人
科技界向来没有永远的敌人,只有永恒的利益。
早在2000年初期,英特尔和英伟达就有过一段合作关系。彼时,英伟达刚刚成为一家以图形处理单元(GPU)为核心业务的公司,专注于提供独立显卡,而英特尔则是CPU市场的领头羊。英伟达的GPU通常与英特尔的CPU搭配出现在PC市场。
2004年,两家公司曾签署技术授权协议,允许英伟达生产兼容英特尔处理器的芯片组。
然而,2008年,英特尔推出了Nehalem处理器。英特尔认为,2004年的授权协议并未涵盖Nehalem及后续架构,因此英伟达无权再为其生产芯片组。英伟达对此提出异议,并在2009年以违反合同为由将英特尔告上法庭。这场法律纠纷最终在2011年以和解告终,英特尔同意向英伟达支付15亿美元,以获得为期六年的专利交叉授权,并终止所有未决法律纠纷。
此后十余年间,双方几乎鲜有合作。
此次战略合作绝非仅仅是一笔简单的财务交易,它更像是两大科技巨头在AI时代的一次深度捆绑,一次以NVLink为核心的关键性技术合作。
对于英特尔,孙晨认为,这笔交易将更多利好其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事业部(DCG)。通过合作,英特尔能够实现x86服务器的CPU到GPU(C2C)级互联,并借助NVLink技术重新融入高速增长的AI数据中心市场。
对于英伟达,孙晨则表示,2006 年,英特尔收回了给英伟达的x86交叉授权、总线授权,此次合作将使英伟达有机会重新获得一些与x86相关的重要技术IP,进一步扩展其NV DGX/xGX服务器生态。“这是英伟达多年来最为觊觎的领域。”
就目前的情况来看,分析师杨舒表示,“从财务投资的角度出发,英伟达已经赚到了。”
鉴于外部环境的改善,杨舒短期内看好英特尔的发展,但长期则需要观察英特尔内部环境的变化。“目前这更多还是资本运作。英特尔毕竟是科技公司,想要真正翻身,最终还是要靠技术和产品。”
本文作者将长期关注芯片和算力领域,欢迎添加微信EATINGNTAE进行交流。
注:文中王顺、孙晨、杨舒、郑义均为化名。
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